一、对五行学说的理解
五行是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不断变化,行而不息,它与阴阳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圣贤独创的客观世界的哲学观念。他们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这五种不同物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在《尚书·洪范》中就有记载,简单而明白地说明了它们的性质,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之间又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即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反克现象,即金能克木,但木坚则金缺;木能克土,但土重则木折;土能克水,但水多则土荡;水能克火,但火旺则水干;火能克金,但金多则火灭。既有反克,又有反生为克的现象,即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另外,还体现出泄多为克的原理,即金能生水,水多则金沉,水能生木,木盛则水缩;木能生火,火多则木焚,火能生土,土多则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则土虚。
由此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克制化,也就是互相制约,如没有制约又容易出现亢而为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在千变万化浩然无际的物质世界中,都不外乎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以千姿百态的形式组成,现把五行和自然界一些最简单、最核心相生相克的规律用图来表示。
五行生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行相生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最后又木生火,从头开始,循环往复,永不停止。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最后又木克土,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五行相生或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循环关系的基本状态。相生就是相扶、帮助的意思。而相克是指控制、抑制的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预测学的灵魂,只有真正地理解它,才能达到预测的最高境界。所以搞数术研究的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一定要精心探究,千万不可忽视。因为它是预测研究的主要工具,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者如想进入这座神秘世界,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二、五行的涵义
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原始概念的起源、五行特性的抽象、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生克制化规律的探究,逐步升华到整个学说的建立阶段。关于“五行”的涵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1.五材说
五材是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的存在,即木、火、土、金、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五种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具体物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天地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其中所说的“五行”就是指“五材”。
2.五方说
从安阳殷墟大墓考察,半数大墓平面呈“亞”形。据王国维《明堂寝庙通考》考证,上古明堂宗庙平面也呈“亞”形。上述的“亞”形可分解为五个方块,分别代表五方。从文献记载看,《尚书·尧典》记载舜巡狩四方,巡狩路线按五方、五行相生次序;《逸周书·小开武》记载商末周初文王巡察四方也按五方、五行相生次序。可见五方的观念在殷商时代即产生。
3.五时说
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五行初义为五气,用于治历。《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
4.五星说
上古时代,星相知识较为普及。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话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汉书·艺文志》说:“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肉眼可观察到的水、金、火、木、土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故曰“天有五行”,此五行就是指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五星。同时古人还发现五星在宇宙中的运动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故《汉书·艺文志》说:“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
5.五性说
五行概念由具体事物引申扩展,逐渐发展为哲学理论,从具体的五行发展为抽象的五行。“行”的涵义,有学者认为,既有四通八达五方道路的名词意义,也有流行、行用、行进的动词意义。五行之“行”两者兼而有之,遂由之衍生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
五行作为哲学概念,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孔颖达注云:“(五材)言五者,多有才干也。谓之五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可见由“五材”易名为“五行”,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步确立了五行之间存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克”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的内在联系。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社会、万物万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五行的本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随着古人观察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趋于削弱和淡化,而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五行特性被抽象出来,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近、相似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此时的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种事物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五行的特性也成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尚书·洪范》对五行特性做了经典阐述,形成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三、五行的特征
1.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终结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属于水。《说文解字·水部》曰:“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白虎通义·五行》曰:“水之为言,准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北方寒凉,养物均衡,阴液滋润之象,均为水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本体、形质)与“性”(属性、功能),则“水”以寒虚为体,润下为性(“体”“性”之辨详见隋·萧吉《五行大义·辨体性》)。
2.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由此而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变化、活动、升腾等特性。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说文解字·火部》:“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白虎通义·五行》:“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南方炎热,阳气用事,万物布施之象,均属火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与“性”,则“火”以明热为体,炎上为性。
3.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即“枝曲干直”的缩语,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扩展、枝疏叶茂等现象,引申为木有生长、兴发、生机、条达、舒展等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说文解字·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白虎通义·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木冒地而出,旭日东升,阳气动跃之象,均属木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与“性”,“木”以温柔为体,曲直为性。
4.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金的“从革”特性,来自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曰从革”认为:“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禁制、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说文解字·金部》:“金,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白虎通义·五行》:“金之为言,禁也。”顺从不违,西方肃杀之象,均属金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与“性”,则“金”以强冷为体,从革为性。
5.土爰稼穑
所谓“稼穑”,植物播种谓之稼,庄稼收获谓之穑。古谓:“春种为稼,秋收为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有生长、承载、化生、孕育、长养的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白虎通义·五行》:“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孕育生化,吐含万物之象,均属土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五行之中“土”的作用尤为重视,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诸说。论其五行的“体”与“性”,则“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由于五行与阴阳二气均是由宇宙中的本原之气所分化而成,所以五行之中,各自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所谓“阴阳为五行之性,五行为阴阳之质”。五行之中有阴阳,阴阳之中寓五行。如:“木曰曲直”,说明木有条达(板直)与柔和(揉曲)的两种属性:条达属阳,柔和属阴。“金曰从革”,说明金有顺从与变革的两种属性:顺从属阴,变革属阳。“水曰润下”,水因寒凉滋润而属阴,然而水由天阳所生,即所谓“天一生水”,“中有微阳之气”。“火曰炎上”,火因温热向上而属阳,然而火由地阴所生,即所谓“地二生火”。“土爰稼穑”,稼种为阳,穑收为阴;又土有阴土、阳土之分,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中焦脾胃属土,太阴脾为阴土(湿土),阳明胃为阳土(燥土)。认识五行中包含阴阳,有利于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较确切地表达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特性。
四、五行的分类
应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见于《尚书·洪范》,其将五行的属性推演及“五味”。此后,《左传》又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如:《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吕氏春秋》以五行为纲,把气候、天象、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政令、祭祀等社会活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系统。《黄帝内经》不仅将气候、声、色、味等分归于五行,而且从人体“内外之应”出发,将脏腑、形体、官窍、情志等亦分归于五行,构建了人体内外旁通、天人贯一的五行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这些内容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章中有详细记述。事物的五行分类,就其方法论而言,主要是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
“取象”,即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比类”,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从逻辑学角度说,“取象比类”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
以方位配五行为例:旭日东升,有似木性升发,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有似火性炎上,故南方属火;西方肃杀,有似金性从革,故西方属金;北方寒冷,有似水性润下,故北方属水;中央管辖四方,有似“土辖四行”,故中央属土。又如五脏配五行,肝主升发疏泄故属木,心主行血暖身故属火,脾主运化精微故属土,肺主清肃之性故属金,肾主闭藏精气故属水。
2.推演络绎法
所谓“推演络绎”,即是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臭、五谷以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的五行属性,每以此法推演而定。以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为例:春季属木,风为春的主气,故风亦属木;秋季属金,燥为秋的主气,故燥亦属金;长夏属土,湿为长夏的主气,故湿亦属土。其他以此类推。
再以人体为例:肝属木,肝与胆相为表里,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其华在爪,故胆、筋、怒、目、泪等也归属于木;同理,因心属火,故小肠、脉、喜、汗也归属于火。其他以此类推。
《黄帝内经》对人体与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引进了类比推演和归纳,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应的五脏系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等,将东方、风、酸等都与肝联系起来,由此构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以五行属性为桥梁,对自然界的方位、气候、五味与人体的五脏进行广泛联系和沟通。就人体自身而言,中医学亦根据五行特性,运用上述方法,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及身心机能,分别归属于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生理病理系统。由此,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藏象系统。
必须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术领域中,五行具有不同的内容。如占星家将“五行”解释为木、火、土、金、水五星的运行;兵家将“五行”解释为东、西、南、北、中五方行阵的排列;儒家将“五行”解释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等。这些解释实际上是对“五行”所作的演义和利用,可与《黄帝内经》的“五行”藏象系统互为参照。
此外,五行学说不仅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而且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联系。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自然界与人体内脏建立“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更替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并使五行藏象系统变成联络宇宙万物,表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性模型,诚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说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宇宙万物分类表
五行 事物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丑未 | 申酉 | 子亥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五时 | 平旦 | 日中 | 日西 | 合夜 | 半夜 |
五星 | 岁星 | 荧惑 | 镇星 | 太白 | 辰星 |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气 | 风 | 暑 | 湿 | 燥 | 寒 |
五化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音 | 角 | 徵 | 宫 | 商 | 羽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体 | 筋 | 脉 | 肉 | 皮、毛 | 骨、髓 |
五津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输 | 井 | 荥 | 输 | 经 | 合 |
五志 | 怒 | 喜 | 悲 | 忧 | 恐 |
五、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而有序的相互相生和相克的变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共同维持着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以推动事物的生化不息,亦即“制化”,用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复生火,依次递相滋生,往复不休。
五行的相生次序,有认为来自古人对季节气候变化顺序的分析而得出的认识。如《春秋演义·五行之义》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有认为与五种物质的体用有关。如隋·萧吉《五行大义甄橙论相生》引《白虎通》解释:“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现在我们直观解释为:木材燃烧存火,火烧木头成灰土,土中有金属矿石,金属熔化而成液体,水能滋养树木。五行相生亦有取象比类之义,泛指事物运动变化中的相互促进关系。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隔一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复克土。依次递相克制、制约,循环不已。
五行的相克次序,源于古人对四时气候“相胜”认识的反映,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亦有认为与古人对五种自然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直观认识有关。《白虎通义·五行》说:“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五行相克,又称“遇三致克”,指五行相生到三数便产生相克。语出《易源》:“五行相生,遇三致克。”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为“遇三”,因此而“火”来克金。其他类推。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黄帝内经》称其为“所不胜”与“所胜”之间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相克,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制约与克制。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制则克制,化则生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亦即五行之间既有相互滋生又有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五行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克则事物发展过分亢奋而为害为病。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生命机能才能正常维持。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的制化规律是“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时,必然承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以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
五行制化含义有二:
一是五行正常情况下的相生相克关系。化生与克制相互为用,以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关系,称为“制化”。以木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这种调节,使木既不能过度克土,又不能过度被金所克。其余类推。《黄帝内经》强调五行系统中存在制约、克制的重要性。《素问·五脏生成论》将“所不胜”一行称为“主”,指出:“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也就是说,五行之中只要有一行过分亢盛,必然接着有另一行来克制它,从而实现五行之间的新的协调和稳定。
二是五行之中的三行之间的亢害承制关系。张介宾《类经图翼》说:“母之败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过,火受伤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火之太过,金受伤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金之太过,木受伤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木之太过,土受伤矣,土之子金,出而制焉。土之太过,水受伤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五行亢盛而为害,必须抵御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
综合以上所论述,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是阐释五行之间的交互联结作用;五行之间的制化,是从总体上阐释相生与相克在协调平衡五行之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不是简单的两行之间的关系,而是五行之间彼此作用的连锁反应。现代研究认为,五行的生克制化现象与控制论的反馈调节原理极其相似。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是控制系统,又都是被控对象。五行的生与克,实际上就是代表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两个方面。从控制论而言,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由控制系统和被控制对象构成的复杂调控系统,对系统本身的控制和调节以维持其协调和稳定。
本文由大玄空易学特别提供